Saturday, April 08, 2006

广西的行走(三) - 那座风雨桥 Jan 2006

3-1: 那座风雨桥

去龙胜的那天下雨, 虽不是什么瓢泼大雨, 但淅淅沥沥的雨却足以让我打消了去爬龙脊梯田的愿望, 于是到了龙胜后, 在车站又直接坐上了开往三江的私人中巴, 为了那座传说中的风雨桥. 其实三江县城, 本身非常普通, 无甚特别之处. 听说绝妙的景致是县城附近的程阳八寨等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侗寨, 而更出名的便是那座风雨桥了!



从龙胜到三江, 不过八十来公里, 虽是山路, 在平日也就不过两个钟头的车程. 即便现在修路扩建, 据说也就多费个把钟头. 但没成想, 雨水下的山路泥泞不堪, 只能走走停停,, 不时有小型车深陷泥坑, 阻塞交通, 于是一长溜的车流可以绵延好几个山凹. 其中一次居然被堵了近三个小时. 于是从早上十点, 直到晚上六点多, 才总算挪到三江, 整整八个多小时的颠簸. 当天去程阳的班车已经没了, 只好打车前往.


因为颠簸的劳苦, 在车上就在想, 不过是一座桥, 再怎么漂亮, 又能怎样呢? 我又何苦从千山万水之外赶来呢?


在斜风细雨中, 在暮色苍茫中, 我终于站在程阳风雨桥的面前. 那是桥吗? 倒象是空中的楼阁, 宫殿的亭廊, 精美而又宏伟, 静静地横跨在程阳河上. 该怎样形容我当时的心境呢? 惊喜乃至狂喜, 震撼乃至气为之夺. 一整天十几个小时跋涉的辛劳, 一下子烟消云散, 一切都是那样的值得.


天色渐暗, 匆匆在细雨中在寨子里逛了一圈, 找到梁大哥的民宿, 安顿下来. 这是座典型的侗家民居吊脚楼, 走在上面, 吱呀呀地声响. 用过晚餐, 在昏黄的灯光下, 坐在火塘边听梁大哥聊起侗族的风俗文化.



据说每年的除夕之夜, 侗族人都会去祭祀自己的生命桥. 一般要带上从自己穿过的衣服上抽出来的一绺棉线, 一小包茶叶和一点盐巴, 安放在自己的那一座桥下. 而且侗族人把这个祭祀称作“暖桥”, 一个暖字, 不经意间, 已透出那种侗家人与风雨桥之间丝丝相连的亲切和亲密.



夜深了, 雨滴轻轻地打在窗前翠竹上, 极具韵律. 惦记着第二天一大早还得赶去柳洲的巴士, 满心的不舍, 总觉得是那样的意尤未尽. 结果第二天的清晨, 在三江的长途汽车站, 在巴士离站前十多分钟, 毅然决然地退了票, 坐上回程阳的班车, 又一次站在那座风雨桥的面前.



风雨桥又称花桥, 也称廊桥, 集桥, 廊, 亭三者一体, 而这座程阳风雨桥可以说是侗家风雨桥的杰出代表. 亭廊相连, 浑然一体, 犹如水上的一座长廊式楼阁, 雄伟壮观, 飘逸俊秀, 富丽端庄. 而更令人叹服的是, 整个风雨桥, 居然不用一钉一铆, 大小条木, 凿木相吻, 以榫衔接. 全部结构, 斜穿直套, 纵横交错, 却丝毫不差.



对于游客来说, 风雨桥也许只是一座要看的桥, 一段要走的路, 一处要看的风景. 而对当地侗家人来说, 却是生活的一部分. 亭廊上三五成群的老人家一边闲聊着, 一边悠悠地绣着活儿; 不少侗家的阿婆阿姐摆卖着侗家服饰. 色彩古朴, 绣式精美, 极具少数民族风情, 让我欲罢不能. 一连买了好几个饰包和肚兜. 听说这些肚兜都是这些大姐出嫁前绣成作陪嫁的, 而且一做就至少一百件. 只是可惜现在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精彩而诱惑了, 姑娘们似乎已经不再静心拈针, 绣一方手帕了!



侗寨大都临河沿溪, 依山就势而设, 局位密集, 一排排的青瓦木楼, 巍峨参差, 鳞次栉比, 重檐翅角, 挑廊吊柱比比皆是, 蜿蜒狭窄的青石板路连接着各村各寨. 而在侗寨, 凡有寨子的地方, 便一定会有鼓楼,有点社区活动中心的味道, 是侗家人平日里议事相聚的地方. 步入清山绿水围绕的程阳八寨, 有一种从未领略过的风光, 清新, 恬静而淡然.



传说中的侗族大歌的确名不虚传, 听了让人荡气回肠. 而芦笙天生有一种忧郁的音调, 虽然雄厚却透着点苍凉.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桥是一段路的终结,又是另一段路的开始;是一种关系的了结,又是另一种浪漫的开始; 是一种心情的淡去,另一种心情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