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6, 2006

古巴行散记(十) - 向左走, 向右走 June 2006

10-1: NO FACIL

NO FACIL!

离开哈瓦那的前一天, 在CASA PARTICULAR 与房东老太聊天. NO FACIL 该是我听到她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后来听SINA解释是感叹生活的不易.

这也是在古巴常听到的一句话. 其实在哪儿不都一样, 现实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只是在古巴, 物质的匮乏, 生活的拮据, 确是让人侧目的.

当地人的平均月薪只有三四百披索, 相当于十五美金左右. 主要食物实行配给制. 与中国几十年前的情形倒极是相似, 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本本(THE RATION CARD), 记录着每月的定额和交易额. 其实所谓的配给站或粮站, 架子上也常常空空如也. 自然可以去自由市场, 品种相对多一些, 不过可得多付二十几倍的价钱.

而且在古巴, 如果说还有什么平淡无味的景观的话, 那当首推百货商场了. 这是个典型的卖方市场, 不需要广告, 不需要PROMOTION, 不需要PRESENTATION, 而且有的地方, 得在门口排队, 前一个人进去买好之后, 下一个人才被让进去. 而且诺大的商场, 不过毫无心思地摆着稀稀纳纳的几件货品, 都是用外汇券标价的, 恐怕不是平常老百姓所能光顾的.

10-2: 向左走, 向右走

这是两张在哈瓦那(HAVANA)闲逛时无意拍下的两张照片. 后来问SINA, 比较喜欢哪张? 她说第二张. 问为什么, 她指了指那一对走向相反方向的男女.



突然联想起可米漫画里的向左走, 向右走. 放在这儿, 再贴切不过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我不知道在这一年中中国有了什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古巴, 似乎没有任何变化, 据说十年前和今天的变化不过一二. 不过在BARACOA的时候, 与CUBA TOUR的小伙子闲聊, 据他说, 古巴在变化, 只是似乎对未来并无太大的把握.

一路上住的都是CASA PARTICULAR, 在当地大都算是中上水准的生活, 当然得益于民居住宅. 听说由于目前古巴经济的好转, 尤其是度假村的盛行, 政府有打算收紧民居的管理.

古巴的未来, 或许就象这幅照片, 是向左走, 还是向右走?

Tuesday, July 25, 2006

古巴行散记(九) - 哈瓦那片段 June 2006



9-1: 马雷贡(MALECON)

马雷贡, 是哈瓦那城一条海边长堤的名字. 全长八公里, 从哈瓦那的老城一直延伸到新城, 一端的尽头是代表殖民历史的CASTILLO DE LA PUNTA, 另一边便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虽然破旧点, 但还算能代表哈瓦那的新貌. 一条长堤, 就这样贯穿着哈瓦那的过去和现在.




在我的眼中, 马雷贡多少有点上海外滩的影子. 只不过一个是加勒比海的浩瀚海水, 一个是黄浊的黄浦江水. 一个是苍老破败, 一个是风化正茂. 喜欢马雷贡, 多少因为她的一点怀旧, 但更多的居然是加勒比海水的不羁. 看似风平浪静, 却暗涛汹涌, 溅起的浪花扑过了岸堤, 成了哈瓦那的又一景. 听说飓风来时, 其声势更加凶猛, 可以扑过马雷贡, 淹了附近的几条街.



傍晚时分, 坐在岸堤旁的一家露天的餐馆, 有点无所事事, 索性观赏起马雷贡上的市民的生活百态. 望向长堤的另一头, 看不到尽头, 似是一种无法拒绝的诱惑. 以后倘有时间, 该是好好走一走这条声名远赫的马雷贡.



9-2: 冰淇淋 · ICE CREAM · HELADO

在古巴, 不吃冰淇淋, 简直是对古巴人民的一种蔑视. 很抱歉, 每到一个新地方, 我是很少不谈吃的. 虽然我承认, 我已经很胖了.

如果你没去过古巴, 你是绝对无法想象古巴人是如何享受冰淇淋(HELADO)的. 对于他们而言, 冰淇淋, 就象面包一样平常, 以至于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有时是以冰淇淋代饭的. 更可气的是, 即便如此的不忌口, 可古巴人却个个都是那种前突后翘的模特身材, 这让我尤其的气不过.



天啦, 我真的不知道我一天吃掉了多少个冰淇淋. 可是, 我发现, 在古巴, 我的表现一点都不过分. 在街上, 常常看到两手拿着四个蛋筒的男女老少们, 而且可以很艺术地, 很美滋滋地在雪糕融化前全部解决掉. 更不用说, 在COPPELIA冰淇淋店里, 可都是几桶, 几盘的点, 而且还有蛋糕做佐餐.



在哈瓦那, COPPELIA可以说是当地的一种文化奇观.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冰淇淋店, 坦白地说, 就连餐馆, 我也从来没见过比这大的. 简直就是一个小型YANKEE 体育馆, 而且分成不同的就餐区, 不同的等候区, 而且时时刻刻人潮汹涌. 当然, 在排了四十来分钟的队后, 冰淇淋自是美味无比. 不过你若是愿意付几十倍的价钱去外国人专区, 自然是不用排队的.



在圣地亚哥一盘五个球的冰淇淋船算是前奏, 而在SANTA CLARA九个球的冰淇淋桶则是渐入佳境, 那么在哈瓦那的一连十九个球的冰淇淋便是当之无愧的高潮了. 在古巴的十几个日夜中, 我几乎没有一天拉下的.

放肆了十几日, 以至于回到加拿大后的一个多月里, 我不得不严格控制自己远离ICE CREAM, 因为我真的实在是很胖了.

9-3: 没有中国人的中国城



参观完国会大厦, 沿龙街往西走几步, 就能看见极具中国特色的牌坊, 大红的颜色极喜庆. 这就是中国城了, 再往里走一段, 又是一式的牌楼, 小一点, 悬挂着灯笼. 左边有一家戏楼, 墙壁斑驳, 恐怕是有些年头了.



与我所见的其他国家挤满华人的中国城不同, 这里的华人并不多, 甚至连亚洲面孔的都很少见到. 除了几家可能挂羊头卖狗肉的中餐馆外, 也看不出什么与唐人有关的. 看着当地人穿这大红的唐装在门口拉客, 人有点忍俊不禁. 不过这家小小的孔夫子书摊, 到是真真的中西合壁.



于是我们戏称, 这是一座没有中国人的中国城.

9-4: 哈瓦那的街头巷尾



Saturday, July 22, 2006

古巴行散记(八) - 音乐 • 舞蹈 • 灵魂 June 2006


8-1: 音乐 · 舞蹈 · 灵魂

“A Love Affair between the African Drum and the Spanish Guitar.”

就象混血女郎, 古巴的音乐就是当西班牙吉他和非洲鼓相遇注定而成的罗曼史. 这的确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欧洲殖民者和非洲黑奴才是古巴音乐的源泉. 一个抒情, 一个奔放; 一个悱恻, 一个狂野.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融合更激动人心呢!



早就听说, 音乐和舞蹈是古巴的根, 是古巴的灵魂, 确是非身临其境不可深切领会的. 在古巴的大街小巷, 充满激情的音乐和自由放纵的舞蹈几乎无处不在. 只不过是不经意的拍几下皮鼓, 拨弄几下琴弦, 漫不经心地扭动几下腰肢, 就足以渗透你的心身, 震撼你的心灵, 挑逗你的心怀.



于是, 我们的古巴之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古巴音乐和舞蹈的朝拜之旅, 虽然我并不懂多少音乐或舞蹈.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喜欢就好, 只要快乐就好.



圣地亚哥是个热闹的城市, 比起古巴的其他城镇, 当地人民似乎更热切豪放, 许是因了她的音乐起源.



CASE DE LA TROVA的窗外有不少人, 其中有一位很奇怪的老太太, 一身的红色连衣裙, 银色的发鬓边插着一多艳丽的红花. 白天时看见她在DOLORES广场消磨时光, 傍晚又来到这, 就在窗外, 和着里面传来的音乐, 轻轻地踏着舞步. 动作幅度不大, 只是腰、跨、肩那么轻轻地扭动, 便觉得她全身每个细胞都在舞蹈, 很有味道. 就这样, 旁若无人地跳着, 陶醉而动人. 有这样的老太太,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音乐民族!



也许生活就应该这样的我行我素地唱着舞着, 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忽视了观众的存在.



TRINIDAD, 临行前的一天, 老天总算开眼, 给了个难得的晴天. 我们循音乐而行, 穿过几条寂静的小街, 那边欢快的气氛已经扑面而来. 一个四五人的小乐队正用心地演绎着只属于古巴的缠绵和热情. 我听不懂西班牙语的歌词, 不过倒是正好可以自由的想象, 让自己的思绪无拘无束地驰骋. 不想邻桌的帅哥拉我起舞, 不由得我推辞. 这下洋相可出大了! 可以想象我那蹩脚的舞步是多么的惨不忍睹, 对不住众看官了.



小城提尼达(TRINIDAD)的夜晚,如果不属于众多的音乐歌舞集会又属于什么呢?



夜幕降临, 盛宴上演. 在CASA DE LA TROVA的里厅, 一支支乐队轮流上台演奏, 或SALSA, 或SON, 或… 随着激情的节奏, 我的情绪也仿佛在琴弦上跳动, 让人不由自主地摆动身体. 古巴的音乐真的很有渗透力, 更甭提其舞蹈的挑逗性了.



挑逗这个词或许有点轻佻. 不过其舞蹈的确不乏性的隐喻, 也许更准确地说, 是一种身体的自由和放纵. 令人眩目的舞步似暴风劲雨般, 举手抬足都带着诱惑.



“古巴的音乐和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音乐为舞蹈提供旋律和节奏, 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和延伸. 音乐和舞蹈就象是缠绵悱恻中男女, 如胶似漆, 难分难舍.” 我实在想不出更贴切的词语来描绘, 只好原句引用.

古巴行散记(七) - “至少她还喜欢切” June 2006


7-1: “至少她还喜欢切”

在BARACOA闲逛时, 被欢快的音乐吸引, 信步走进一家HOSTEL. 里面有一个小铺面, 卖一些简单的物品和音乐CD. 我一眼就爱上了挂有切的头像的项链, 没有任何虚张声势的装饰, 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条黑线, 一块朴素的竹板刻头像. 真的是没有任何原由的喜爱.

没做任何的讨价还价就买下了, 似乎不是我行走江湖一贯的风格, 但只要开心就好了.



顺便问了问正在播放的音乐, 也蛮喜欢的, 但暂无CD出售, 有点可惜. 离去时, 两位营业员在背后谈论着什么, 反正我是听不明白的, 也没在意. 后来SINA翻译给我听, 大致是其中一位对于我欣赏古巴现代音乐, 而非传统的古巴颂乐的音乐品味有点微辞(其实是冤枉我了, 我还是非常非常喜欢古巴颂乐的), 而另一位则说了句: “至少她还喜欢切.”

是啊, 我至少还喜欢切. 其实何止喜欢, 我简直就爱死了他.


切 · 格瓦拉, 这是一个永远被古巴人爱戴的形象. 虽然是阿根挺人, 却早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古巴的一部分. 更确切地说, 他应是属于全世界的切. 对于我们这些7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不可以不知道切 · 格瓦拉的. 曾经因为他的一生, 他的精神而热血沸腾.



在哈瓦那革命广场西南角的大楼外侧, 这位英雄的头像早已成了古巴最直接的形象代表. 建筑物, 明信片, T恤衫, 棒球帽…到处是他的头像. 戴着贝雷帽, 蓄着大胡子剪影一般坚毅的脸, 早已流传全球. 他的经久不衰, 除了他的革命形象外, 俨然已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 被全世界青年热切朝拜.


除此之外, 我坦白, 切的确是个美男子. 我不否认这在我的崇拜中多少占了点份量, 他真的很COOL, 除了那张经典照外, 还有不少更具亲和力的, 嘴角叼着雪茄, 或释然的微笑, 或掩口大笑, 或…无论举手或投足, 总透着一种迷人的气质.

喜欢切, 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英雄, 他的浪漫, 还有他的有如邻家大哥般的亲切和真实, 还有幽默.



记得以前曾读过有关他的一则小故事. 这位嗜雪茄如命的切, 古巴革命胜利后的几年里, 医生建议哮喘病缠身的切戒烟, 至不济, 一天最多也只能抽一根烟. 切笑着回答: 医生, 我答应你, 以后我每天只抽一根烟. 过了些天, 医生再来拜访切, 赫然看见切在抽着一根长达半米的超级雪茄烟.



这就是切 · 格瓦拉! 一位真正的英雄和真实的凡人.

7-2: 切的怀念

为了凭吊切, 我和SINA决定赶往SANTA CLARA, 因为行程和时间的安排, 在下午到达后, 得赶第二天凌晨3点的巴士再赶往哈瓦那.



可在SANTA CLARA车站, 居然被告知, 得等车到了SANTA CLARA时, 才能卖去哈瓦那的票, 因为他们不知道车上会不会有空座. SIGH, 算是见识了古巴的通讯水平! 这还不算, 想存包, 又说没车票, 不能存包, 难道我和SINA得背着几十磅的行李在城里逛? 幸好, 在古巴, 只要你愿意塞点钱, 凡事还是好商量的.



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就站在切的面前.

这位曾被冠以“浪漫冒险家”、“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的切, 手握钢枪, 挺拔地屹立在高高碑石上. 仍是那一惯的军装, 招牌式的贝雷帽, 略长的黑色卷发, 坚定的眼神望向前方, 在暮色下成了深刻如钢板画般的剪影.



有人说切是个悲剧性的英雄, 也许吧, 至少他的结局的确是悲剧性的. 可在我眼里, 他的自我牺牲, 他对苦难民众的关怀, 让他成为过去那个年代最完美的人. 可惜, 切已不再属于我们这个年代. 他的理想主义, 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似乎已经过时了. 是的, 他已走了, 离开我们已久了, 但谈起他的事迹, 仍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冲击.



“请相信这个因穷人的情谊而感动不已的人

请相信这个靠穷人的祝福而跋涉不停的人

请相信这个为穷人的将来而告别过去的人”


站在碑石下, 我送上我最虔诚的仰慕和尊敬.

在哈瓦那, 收罗了不少切的明信片. 于是回来后, 我书房的一角, 贴满了切那经典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