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8, 2006

似曾相识的越南(五) - 喧嚣河内





5-1: 摸不着北的三十六行老街

河内对我毫无魅力而言, 尤其是在见识了西贡的妖娆, 会安的滋润, 顺化的怀旧之后.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攻略上大都建议旅程从北(河内)一路向南(西贡), 而不要从南向北, 除非你有精神自虐的倾向. 不过我承认, 这是一个极平民化的都市.

一大早, OPEN BUS把一车的游客放在城市的边缘, 我和另外几位被塞进一辆小面包车, 在旧城区里狭窄的街道上七拐八拐, 最后停在一家旅馆前面. 我们又被卖猪仔了! 不过, 已经习惯了, 见怪不怪. 看了房间还算满意后, 索性也坐地压价, 反正如果我去找其它旅店的话, 他们的损失更大. 再说, 一路走来, 在痛苦的挨宰中砍价的本领也自然练得越来越有起色. 一切谈妥, 安顿下来, 出门逛街.


下龙海湾


还没出门, 一抬眼, 竟然看见在顺化香江一日游的船上遇见的来自广东的L, 碰巧也住在这家旅馆. 接下来的两天就有伴了, 开心. 其实独自一人在路上久了, 偶尔冷不丁儿的会有一种“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感觉, 尤其是遇到麻烦事或是心情不佳的时候. 幸好旅途中总能遇到不少人和事, 能让我有片刻的感动, 甚至久远的记忆.

下龙海湾游船


河内(HANOI), 也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 虽然在法国殖民统治期间, 也曾是总督府的所在. 不过, 比起西贡来, 名气恐怕要小不少. 即便做为越南的首都, 河内也毫无特别之处. 据L沿途的观察, 北越南越, 河内西贡的人互相看不顺眼. 在这世界上, 似乎地域之间的芥蒂哪儿都有. 甭说在国内, 就连远在加拿大, 都有人拿东北人, 上海人说事呢!

背包客们谈起河内, 不会不提起旧城区(OLD QUARTER), 又称三十六行老街. 顾名思义, 自然是有三十六行, 三教九流之辈的. 什么糖果, 衣服, 首饰, 乐器, 香料, 木偶, 还有红烛, 冥钱, 骨灰盒, 应有尽有. 据说在历史上曾是一个行当一条街. 而且街名也大都是由当时所交易的货物来命名的, 比方说, PHO HANG GAI就是丝街, PHO HANG KHOAI就是甜马岭薯街, HANG BUT是刷子街, 是不是很有趣!

现在的旧城区有五十多条街, 虽然行业的介分没有旧时严格, 但狭隘的街道, 密密麻麻的商铺, 空间逼仄. 这几天的天气很不好, 阴沉沉的, 连街道两旁的房子也大都蒙着灰, 显得风尘仆仆. 不过丰富得有如泛滥成灾的各色货品, 仍弥漫着浓郁的旧时风味. 在这里走上一趟, 不时地和世俗的平民生活撞个满怀, 感叹它永不休止的喧闹, 却钟情于那洋溢的生命活力.

不过在旧城区, 狭窄的街道纵横交错, 曲里拐弯, 常常是拿着地图都找不着北. 如果天生方向感不好的, 哪怕你要找的街道只隔两三条巷子, 没准半小时后还在外围打转呢. 似曾相识的路口, 林立的路牌, 模糊不清的方向, 我常常不得不在叉口处徘徊好几次. 不过幸好, 旧城区并不算太大, 如果一旦走到较为整齐的街道, 或是看到还剑湖, 就该迷途知返了. 当然, 如果你不介意被满街的摩的斩几刀的话, 应该不用过于担心迷路的问题.


谈到摩的, 自然不能不提河内的交通. 每当站在狭小的十字路口, 看摩托车长河呼啸而过, 有点胆颤心惊. 即便有在国内练就的本领, 在这里似乎也有点过时了. 不过据说河内的摩托虽多, 但技术高超. 有人说, 如果在车流湍急的河内闭着眼睛过马路, 最终的结局是被对面的马路牙子绊一跟头, 却不会被摩托车撞到. 信不信? 反正我没敢试.

过客还是要做过客的事. 倘若只做常规选择, 河内的市区一般一天就可以搞掂了. 旧城区半天, 然后巴庭广场, 胡志明陵墓, 各类博物馆走马观花一趟, 半天也就差不多了. 逛完三十六老街, 陪L去火车站买去中越边境的车票, 顺便打探一下路线. 出来后, L惦念着革命军事博物馆, 而我则满脑袋的攻略上介绍的芝士蛋糕(CHEESECAKE), 于是分道扬镖, 各取所需.



晚上按图索骥, 来到位于旧城区北部有名的烤鱼店. 因为生意太好, 索性整条街道都改名为烤鱼街. 不知道这是不是三十六行中的一行呢? 一个碳炉, 一个铁锅, 一份米份, 一份香茅, 一把青菜, 几小碟调料, 当然还有主角 – 香噴噴的炸鱼块, 的确是香! 若饿的时候, 绝对是天上的美味. 可惜, 下午的时候我已有一大块芒果芝士蛋糕下肚, 七万盾有点浪费了.


5-2: 水上木偶

夜幕下的还剑湖有不少的露天咖啡屋, 灯影绰绰, 有艳丽的色彩却显得颓唐, 有点象王家卫电影里的镜头.

在还剑湖的东北岸, 就是著名的升龙水上木偶剧院(TRANG LONG WATER PUPPET THEATRE). 虽然门面并不显眼, 但到了越南的外国人大概都会来此欣赏一下被称为越南国粹的水上木偶表演. 其实在六十年代以前, 世人还没几个知道这种艺术形式, 只是北区农民在发大水中领悟出来的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有关水上木偶的叙述可以有一大箩筐, 对于一个匆匆的过客来说, 倒也不必深究. 只是觉得越南的木偶制作比较粗糙, 服装也谈不上精美. 表演的也大都是乡间的日常生活, 和一些家喻户晓的传说. 表演似乎也有些僵硬, 不过水上木偶的表演形式倒是别具一格, 而且乡情浓郁, 也有很多有趣的场景, 幽默也恰到好处, 惹得观众笑声一片. 对我来说, 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 就象大多观客一样, 也只能看看热闹罢了, 何况满场的越南语更让我如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与舞台上的水上木偶一样精彩的, 还有在舞台边演奏的乐队, 那种音乐确实很迷人.

Saturday, March 18, 2006

似曾相识的越南(四) - 怀旧顺化 Jan 2006


4-1: 怀旧顺化

从会安到顺化需经过岘港, 而从岘港到顺化的一路被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的一生中必去的五十地之一, 理由是“文明和大自然的和谐结合”. 或许《国家地理》的人孤陋寡闻了, 选择这一段在我看来未免有点牵强了. 其实国内的不少地方与此相比, 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不过这段路自然有它可圈可点的地方.

只是惊鸿一瞥, 岘港很美, 现在想来也是值得停留细细品味的地方; 虽然海拔只有四五百米, 却取名为海云岭, 得因于山上终年的白云缭绕, 与蓝天苍海浑如一体.

顺化(HUE)有这三百多年的历史, 曾是越南的皇城, 是史上显赫一时的名都, 无处不透着浓郁的历史怀旧气息. 一条叫“香江”的河流把这个小城分成南北两部分: 北城是旧城, 南城是新城. 北城的古皇城(CITADEL)实际上就是个北京紫金城的小号翻版, 只是因为岁月的流逝, 雨水的冲刷, 黑痕密布, 再加上青苔蔓延, 显得陈旧破落. 不过毕竟曾贵为皇城, 仍显出阮氏王朝都城的翩翩风度. 香江以南的新城, 则多点法国的殖民地风味.



香江得名, 据说是因为上游长满繁茂的石菖蒲, 清澄的河水中, 总是飘着淡淡的幽香. 于是去参加了香江一日游. 另有几座皇陵和寺庙也大多散落在香江河畔, 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嗣德皇陵(TOMB OF TU DUC)无疑是这些陵墓中规模最大的. 没想到船靠岸后, 上一小坡, 有十几个摩托车夫拥了上来, 原来到皇陵还有一段路, 得做摩托去. 看上去, 我为鱼肉, 而他们磨刀霍霍, 坐地起价, 价格高得出奇. 我这才反应过来. 自以为捞到便宜, 仅两美金不到的一日游还是有猫腻的. 气不过, 偏不信这邪, 决定徒步, 于是炎炎烈日下, 汗流浃背.



整个陵墓为中式风格, 布局雅致, 绿树成荫, 芳草凄凄, 颇为清幽. 对于在国内见过太多类似建筑的我来说, 眼光无形中不免刁钻了点, 所以有点看不上眼, 想必与我中华千年沉淀的技艺怕是相差甚远了. 据说, 埋葬在这里的是一位热爱文学的皇帝. 有人曾提过: 在中国, 这种爱好对于一个皇帝来说, 毫无疑问是个悲剧. 李后主, 宋徽宗便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这位嗣德帝倒是阮氏王朝在位最长的一位皇上, 他的文学爱好倒是成全了嗣德皇陵与众不同的浪漫气息.



去了嗣德皇陵, 其余的如明命皇陵(TOMB OF MINH MANG) 和启定皇陵(TOMB OF KHAI DINH)也大可省略了. 不过听说, 明命皇陵从空中俯瞰, 为中文的“明”字, 不知是不是真的?

都说顺化民风保守, 对女孩子的教育还沿袭着旧规, 她们的行为举止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束. 据说这儿的女孩, 身着“袄黛”( 越南的传统女服), 就象从古画里走出来的, 温婉雅约, 真应了“女人如水”那句古语. 于是在顺化的两天, 我都快成“花痴”了, 四处打量, 甚至骝跶进了附近的一所中学. 可惜, 不知是不是因为“西风”渐甚, 我居然没见到一位穿“袄黛”的女孩. 有点遗憾.

Wednesday, March 15, 2006

似曾相识的越南 (三) - 滋润会安 Jan 2006


在越南, 会安(HOI AN)可以说是最小资的城市. 来自西方的游人对此趋之若鹜, 毕竟东方的文化对于他们来说, 多少有点稀奇和新鲜感. 不过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来看, 怎么都有点眼熟. 在国内, 是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甚至更好的古城的.

但既然到了, 不妨静下心来, 好好体味一番. 或许有不凡的收获也说不定.


3-1: 诱惑会安


这是个安静的小城, 秋盆河从城南悠悠而过, 古色古香的街道依河伸展. 一抬头, 各式门楣低斜的老房子上挂满了绿萝藤蔓. 再回头, 连排的裁缝店, 悬挂在屋檐下的造型各异的灯笼. 拐个弯, 来到河边, 河水不再清澈, 倒也绿得干净, 临河一溜儿各式的餐厅咖啡馆, 间或几家目迷五色的画廊. 所有极富情调的配置, 在这儿全齐了.



早在一千多年前, 会安就已成为著名的港口, 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的商船都经常出入会安港. 渐渐地许多华人和日本人来此安居经商, 慢慢落地生根, 形成了独特的社区. 在窄窄的旧街两旁, 随处可见古宅和各类祠堂, 还有拥挤的市集, 这一切足够你慢慢逛了.



在会安, 弥漫着闲散缓慢的气氛. 即便下雨, 也只是细雨斜斜, 不紧不慢的, 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就连我这个风尘仆仆的过客, 即便满心装着对另一个远方的憧憬, 面对有点烟雨蒙蒙的会安, 也不觉得慢下了脚步, 一种着了魔般的慵懒悄悄爬上心头. 决定在此多呆一宿.



一大早, 在路边摊, 和早起的越南人一样蹲在小塑料桌前吃一碗地道的米粉, 或是去市集的小吃铺要一份夹肉的脆香法式面包, 或是去喝咖啡吃正式的西式早点套餐; 接着便去逛旧街, 清晨的阳光很柔和, 行人很少, 街道两旁仿古的门脸还关着门, 有一种很真实的平民味. 而细雨飘飘的清晨又是另一种水墨画浓淡相宜的意境, 只是多了些艳丽的色彩. 整个白天就耗在各类琳琅满目的精品店里, 其实不一定要买什么, 只是喜欢挨家挨户地逛过去的感觉, 这是充满了小资味儿又极具艺术氛围的地方, 只要看看那比肩的画廊, 就舍不得挪步了.



会安城里的另一道风景便是随处可见的裁缝店. 那些原本属于想象中的各类各色的丝, 精美的手工刺绣, 还有其他各种质地的面料色泽繁多, 一一被摆上了台面. 而且裁缝们各个手艺精湛, 只要看看以往游客留下的溢美之词便知道了. 更何况量身定做, 价钱便宜, 即便加上邮资, 也要比在西方国家买的来得便宜.



等到夜色朦胧的时侯, 手工灯笼店掌上了灯, 整个街道便亮了起来. 那淡紫, 粉红, 橙黄, 嫩绿的氤氲光芒在会安的街道上摇摆, 此时灯影绰绰的会安城美得让人心醉. 偶尔飘来的琴瑟声, 拨弄着游者的心弦, 让这座古城迷漫着不可明状的诱惑.


3-2: 咖啡 · 春卷 · 米粉

在会安, 没有什么一定要做的事, 所以我大半时间都消耗在吃和逛上了. 仅仅两天的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 包括大小正餐, 上午茶, 下午茶等等, 我居然下了十几次馆子, 一点也没委屈自己的胃.

常去MISS LY CAFETERIA 22, 这儿有我认为在越南最好喝的咖啡, 特别的醇厚顺滑, 我是实在爱得不行. 在越南, 咖啡都是现滤的, 精细的咖啡杯上架着大小相仿的过滤杯, 现冲的咖啡一滴滴地滴入咖啡杯. 闻着那浓郁的芳香, 却不得不耐心等待着. 有时心急的我会不由得去晃晃过滤杯, 希望可以快一点, 换来他桌游人的偷笑.



越南菜偏重于冷酸, 较为清爽. 与泰国菜有点相似, 菜中常会放入各类的香料. 大概是与东南亚的炎热天气有关, 多用香茅, 薄荷, 柠檬, 还有一些我根本不知名的香料, 除了给菜肴增色外, 更可提味. 此外, 鱼露, 花生碎粒更是越南菜中不可缺少的调配料.

说到越南菜, 不可不提的是越南春卷. 其实中国, 泰国都有春卷, 各有各的风味. 不过越南春卷却是更有另一番滋味. 在会安的时候, 特意去RED BRIDGE参加了半天的越南菜厨艺课程, 其中一道菜便是学习越南春卷的制作. 用上等糯米浆做的春卷皮轻薄透明, 一般卷有豆芽, 粉丝, 虾仁居多, 也有用鱼肉, 或猪肉的陷, 再配有新鲜的香茅. 一口咬下, 有种特别的香味.



如果讨厌自制春卷皮的麻烦, 市集上也有现货可供选择. 在凉白开水里蘸蘸, 就可用了. 而且炸过后酥脆可口, 再配上特制的蘸料, 真的是好好吃. 现在想来, 还有唇齿留香的感觉.

除了春卷, 越南的另一招牌菜应是米粉了, 算是越南人的正餐主食. 而且各地各有各的米粉特色. 即便在同一个城市, 做法也未必相同.

刚到西贡时, 就慕名去了BEN TRANH 市场附近的PHO 2000. 毕竟是克林顿总统曾光临的地方, 比起一般米粉摊的随意, 大多一张桌子, 几个板凳就可凑和开张的, 这儿的确窗明几净. 粉较扁粗很有韧劲, 汤底浓郁扑鼻, 卤牛肉色泽诱人, 绿色的柠檬草, 红色的碎辣椒, 搭配的好看, 吃起来酸酸辣辣的, 很是美味. 另外配有一碟炸得金黄的小油条, 以为是包括的, 所以放开肚皮, 不愿浪费, 直到吃撑. 结果结帐时, 一只油条1500越南盾, 我消灭了4条, 得另付6000盾. 这越南人做生意, 可真够鬼的!


忘了拍米粉, 只好拿学的另一道菜充数

在越南的日子里, 与我如影随形的应就是米粉了. 在会安, 传统的米粉称为CAO LAU, 说白了, 也就是碗凉拌面而已, 只是据说只有会安古井水(BA LE WELL)才能做出这么有韧劲的米粉. 上桌前, 一般会配上炸得香脆的米纸或是卤的小豆腐干丁. 另外在会安的各色餐馆的餐牌上, 随处可见的还有WHITE ROSE (白玫瑰), 光听名字就很美. 用澄面做的粉皮白而透明, 里面包有一小块肉, 或是虾仁, 有点类似广东虾饺, 只是包得象朵绽放的白色玫瑰, 其名也就由此而来. 一般蘸着鱼露和香料调成的汁吃, 至于味道, 以我挑剔的味蕾, 只能给三颗星而已.


3-3: 过往的瓜葛

在RED BRIDGE参加半天的越南菜厨艺课程时, 碰上两位来自美国加洲的年轻女孩, 学社会工作(SOCIAL WORK)的研究生. 显然对亚洲的文化政治很感兴趣, 一对人马中, 只有我一人来自中国, 所以自然成了她们的谈话对象.

从一开口的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现在中国的改革成果和中国当代社会对毛主席的评价, 朝鲜战争到后来的中国是否侵略过越南, 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 中国真的赢了这场战争吗?. 我有点招架不住, 书到用时方恨少, 只恨爹娘没给我多几个脑袋. 不过还算是过关了. 我对毛主席他老人家向来是景仰的(也许会有人砸砖了), 对于他的晚期我自然不可恭维, 但对于他的文韬武略, 我到底是不敢闲话的. 显然, 毛的地位在西方似乎更高点.

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自然也和她们聊起那场越南战争, 才知道她们的父辈曾经是军人, 居然参与过这场在她们看来愚蠢的战争. 而她们的此次越南之行, 也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还以为越南至今还在为那战争对美国人耿耿于怀. “当地人对我们都很友好呀!” 女孩这样告诉我. 至于现实中的伊拉克战争, 她们也只能摇头了.

虽然在中越战争上, 我们似乎有更多不同的见解. 但很高兴, 至少她们表示理解我的看法. 记不得在哪儿曾读过: 理解就意味着放弃你原有的认识. 只是能真正做到吗? 坦白地说, 我也是蛮ENJOY与她们的谈话. 其实, 很多事不一定非得争个谁对谁错, 站在不同的立场, 也许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战争原本就是政治的另一种延续. 更何况, 很多事情本身就是矛盾的.

一度的附庸国, 原本的难兄难弟, 一度的恩怨情仇, 现实的貌合神离. 姑且不论什么所谓的主义, 其实这世上谈到政治, 哪来什么永远的朋友或永远的敌人, 一切都是利益驱使. 可怜的只是百姓大众罢了!与这两位女孩的谈话, 让我无端想起中越之间一千多年来的种种瓜葛.

Friday, March 10, 2006

似曾相识的越南(二) - 芽庄的海风 Jan 2006



2-1: 海风 · 海滩 · 海鲜

又是一路的夜车颠簸, 凌晨五点多, 车至芽庄(NHA TRANG). 睡眼朦胧地下了车, 天还是黑漆漆的, 因语言不通, 司机无法说明停站的地方, 我只好凑着昏暗的路灯, 拿出地图, 试图弄清楚自己目前的方位.

大致确认方向后, 沿一条大街, 向东走去, 因为海在芽庄的东面, 只要找到海滩, 就不会迷路了. 幸好芽庄并不大, 十几分钟后, 我已站在这美丽的海滨. 迎面而来的海风让人气爽. 深深吸了几口, 连空气中都带着海水咸咸的味道. 本该是观日出最好的时候, 只是可惜, 天气不好, 阴沉沉的.



罢了, 原本还有打算参加四海岛一日游的, 可看着这乌云密布, 要下雨的样子, 只好作罢. 于是先去OPEN BUS 连票的办公室办理晚间直接赶去会安的手续. 把沉重的背包留在巴士公司的办公室, 准备轻装徒步一天, 好好看看这个海滨城市.

坦白地说, 就古迹文化或是建筑来说, 芽庄实在是个乏善可陈的地方. 除了大教堂, LONG SON PAGODA之外, 也就没什么太多的人文气息了. 可话又说回来, 所谓的人文二字, 说白了其实大都蕴含在百姓的五谷杂粮与吃喝拉撒之中的, 又岂是几座建筑可以表现得出的.



自然, 来到芽庄, 不可能不去海滩. 芽庄的海湾呈月牙形, 海水碧绿清澈, 椰树高耸. 因天气的原因, 海滩上的游人并不多. 倒是一群训练的学生和玩沙滩排球的年轻人, 让这寂静的海滩有了点生机.

走得累了, 索性找了家临海的餐厅, 就着海风, 大开吃戒, 光冰淇淋就消灭了两份, 把冰淇淋放在椰子里, 甜腻而又有椰子的清香. 正打着满意的饱嗝时, 功略上所说的卖海鲜的老太太出现了. 龙虾, 螃蟹, 大虾, 应有尽有. 但谈不下价钱来, 比功略上说的价格高了有一两倍. 莫非此老太太非彼老太太? 看着活蹦乱跳的海鲜却吃不上嘴, 心里够急的, 可又不甘心被宰, 再加上此时的我早已肚圆, 最后还是放弃了. 现在想想, 倒有点后悔了, 其实偶尔腐败一下又何妨呢! 再说了, 人在江湖漂, 哪能不挨刀呢! 只是明挨暗挨的区分罢了.



没有装饰, 没有眼花缭乱, 一切都是简单的, 生活化的随意淳朴. 海风, 海滩, 海鲜, 似乎就是芽庄的全部了.

Monday, March 06, 2006

似曾相识的越南(一) - 妖娆西贡 Jan 2006


越南是我南亚及东南亚之行的最后一站, 也是多少有些让人失望的一个国家, 在我一个匆匆而行看热闹的过客眼里. 或是因为几个月行走下来的审美疲劳, 或是因了太多的中华文化的印记,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看上去, 是那么的似曾相识. 对于在国内各地游走过的人来说, 在越南很多那就是可以几眼带过的东西.

不过, 即使失望, 也总要看过了才会失望. 在尼泊尔老蚕就不止一次的提醒过我, 说越南并不值得专门去一趟, 即便如此, 我还是执拗地背着行囊, 伴随着尘土飞扬, 继续前行.

但话又说回来了. 看热闹, 知道了一点是一点, 不敢把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丁点儿, 当成全部. 西贡的妖娆, 芽庄的简单, 会安的滋润, 顺化的怀旧, 河内的喧嚣…只能是我一个人眼中的越南. 在别人看来, 越南或许是首温婉的小曲儿也不一定.

毕竟, 不管怎么说, 越南多少是个有千年历史, 尘埃厚积的国家.

越南行程 (1.3.2006 - 1.15.2006):


PHNOM PENH (CAMBODIA) - SAIGON - NHA TRANG - HOI AN - HUE - HANOI - HALONG BAY - HANOI


1-1: “情人”的牵挂

“我已经老了, 有一天, 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 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 他主动介绍自己, 他对我说: ‘我认识你, 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 你还很年轻, 人人都说你美, 现在, 我是特地来告诉你, 对我来说, 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那时你是年轻女人,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 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形象, 我是时常想到的, 这个形象, 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 这个形象, 我却从来不曾说起. 她就在那里, 在无声无息之中, 永远使人为之惊叹. 在所有的形象之中, 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 只有在它那里, 我才认识自己, 感到心醉神迷.”

- 玛格丽特 · 杜拉斯《 情人》(L’Amant)

本不喜杜拉斯的作品, 过于晦涩难懂, 但这部《 情人》却是另外. 从容不迫的缓缓叙述, 运笔枯冷, 但激情潜于其下, 悲伤沉重. 那是一个15岁的法国少女和一位三十多岁华人男子之间发生在湄公河畔的一份短暂疯狂的异国恋情. 我用恋情, 而非爱情, 因为我并不确定这是一段爱情. 混浊不清的河水, 喧哗嘈杂的屋外, 破旧的茶褐色真丝裙衫, 镶金条带的高跟鞋, 玫瑰木色的, 有黑色宽饰带的平檐男帽, 渡船上莞尔嫣然的影, 风度翩翩的男子, 暧昧不明的眼神 – 这便是我越南情结的起源了.

这种对“情人”的牵挂和湄公河无法抗拒的诱惑让我来到这儿



我和其他的一群游客被装上一条狭长的机动船, 在湄公河宽阔的水面上游弋, 轰隆的马达声让人心烦. 湄公河的水没有想象中的清澈, 我对它是多少感到失望的, 总觉得它缺少我想像中的一丝迤逦. 那《情人》中长满水风信子的泥丘在哪儿? 令人晕眩的激流在哪儿? 河面上略略有一种听不到声音的感觉, 我徒劳地搜寻着, 希望可以抓到那一丁儿“情人”中浪漫的影子. 可是我为什么体会不到这条大河之美呢? 许是因了太高的期望. 视线所及之处, 是种乱哄哄的破败的生气勃勃, 一种简单生活的生生不息. 或许这种原始朴素本身就是美吧!只是可惜现在的湄公河是无法成全我心中对爱情的神话了.



从机动船下来, 穿越过一片茂密的热带雨林, 看了不少手工作坊后, 又上了手摇小舟. 船娘摇橹轻轻游弋在窄窄的河道上, 两旁是高高的芭蕉树, 绿荫几乎将整个河道掩映, 只有几束闪烁的阳光穿透芭蕉叶, 斑驳地打在水道上. 周遭一片静谧, 让我难得感受一下湄公河的另一面风情.


1-2: 妖娆西贡

印象中的西贡(SAIGON)应是妖娆妩媚的, 光是名字就让人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而我眼前的西贡, 城如其名, 注定是一个多情让人沉沦的城市, 有着摩登与怀旧的完美结合, 在夜里.

如同曼谷的考山路, 西贡也有个同样出名的范五老街(PHAN NGU LAO). 要说最热闹的当属两街之间与范五老街相接的DE THAM街了. 不长, 也就一百米左右, 街道两旁林立着各式各样特色小店, 旅行社, 旅馆, 餐厅, 果汁店, 唱片店, 等等. 街道上方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各式招牌和横幅, 尤其是沿街两旁的久违的“镰刀斧头”招贴画, 红色飘扬的国旗, 另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街不长, 快的话, 小半天的工夫就可以把她逛个遍. 不过还是要慢慢地好好品味. 即便一家小小的精品点, 也足以让你流连忘返了. 更何况, 还有那些不可错过的各色情调酒吧餐馆. 当然也别忘了沿街贩卖的小贩, 时常会有所惊喜. 最多的该是抱着一大垒翻版旅游书和畅销书籍穿梭往来叫卖的, 比起西方的价格, 这儿可是便宜极了. 还有盗版的唱片店, 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

白日的背包气息, 喧嚣杂乱的街道, 满街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的嬉皮老外, 混杂忙碌的当地人, 显得很平民, 很真实. 艳阳下, 所有的景象都很具体, 不过感触在夜晚的黑暗中却更敏锐. 一旦夜幕笼了上来, 西贡便笼罩在一种隐隐绰绰的迷蒙妩媚中, 一如那南越的记忆. 沿江区的奢华, 沿街的光艳, 就连店铺里的各色的丝, 各类的绣, 也灿烂得传达着西贡那种特有的妖娆. 白日过后的暧昧多情, 酒吧里的疯狂放纵, 弥漫在西贡的夜晚, 让人沉沦. 难怪有人把西贡称为他们的天堂.



喝着芒果奶昔, 听着音乐, 庸懒地蜷缩在舒适的躺椅, 游离在流光溢彩的西贡夜晚之外, 象局外人一样看着满街的风景和风情, 放任自己的思绪四处流荡.

LOST IN SAIGON, 究竟是什么样子?


1-3: 西贡片段

虽然早已更名为胡志明市, 不过来来往往的人们还是愿意称呼她为西贡(SAIGON), 她的魅力也许更多来自于过往的名气.

西贡是越南最大的繁华都市, 曾经作为南越首都的它拥有极强的殖民地烙印, 这点尤其体现在遍布西贡的法式建筑. 可看的的确不少, 不过是否一一游览, 就要看各位的时间和心情了. 在西贡的前两天, 似乎心情并不大好, 大概是还未从吴哥的震撼中醒来, 或许因为第一天找住宿的不顺利, 反正有种莫名其妙的烦躁, 所以也就只挑了几个经典之地, 算是到此一游了.



圣母大教堂(NOTRO DAME CATHEDRAL)是西贡最大的法国天主教堂, 建成于1883年, 属于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 同时又有着典型的越南艳丽又端庄的色彩风格, 算是西贡最著名的地标. 完全由红砖建造, 所以又称为红教堂. 不过这类建筑并非我爱的类型, 所以只是在它外面转了一圈, 又进去看了几眼罢了. 随后就直接走进旁边黄绿相间的邮局, 浓郁的法式风格, 其内的富丽堂皇的法国穹顶很有特色, 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在这里买了张明信片, 盖了枚邮戳, 投进邮桶, 给即将远方的自己.



走出邮局, 恰巧碰上一对新人, 正在拍婚纱照. 于是我也就凑热闹地当了回摄影助手.



在西贡, 头一次见识了越南的电视节目. 常播放中国大陆或港台的电视连续剧. 有意思的是电视剧中的配音. 其实各类角色的原音还在, 而配音却是由一个人念台词似的, 不管男女老少, 挺滑稽的. 倘若只是一般的对话, 倒也过得去. 但若是七嘴八舌时, 配音的人就显然忙不过来了. 真够逗的, 不过当地人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看来越南的精神生活可真得加强了.

在西贡的最后一天, 因是晚间的夜车去芽庄, 白天便随大流参加了古芝地道(CU CHI TUNNELS)的半日游. 虽然在国内并没去过焦作户, 但光是《地道战》这部影片, 从小到大我就不知看过多少边了. 套句俗话“没吃过猪肉, 还没见过猪跑呀!” 所以在我刁钻的眼里, 古芝地道实是相形见绌了. 照例下了地道, 漆黑一片, 很窄, 很矮, 很滑, 我居然划破了胳膊. 原本一百来米的地道, 所有人都“浅尝辄止”, 只爬了二三十米就上来了.

不过我们的导游先生到是个很有故事的人. 原本在南越政府下给美军长官做翻译, 据他说, 只不过是个糊口的活儿罢了. 但越共胜利后, 他的生活便翻了个儿. 在改造营度过了八年的时光, 不堪回首的八年. 即便出来后, 据他将, 也是个没身份的人. 而没身份的人, 是不可以有正式工作的. 虽然他的英语不错, 但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做个导游而已, 还得提心吊胆的, 一旦被发现是会倒大霉的. 不过这与他的滔滔不绝, 直言不讳倒有点相左. 本是枯燥的半日游, 却因导游先生的身世, 便得有滋有味起来.

同车的一位荷兰女士似乎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 发了不少问. 一路上, 这位导游先生也几乎成了答记者问. 不过很显然, 八年改造营的工作是完全失败的! J 从他的执拗, 喋喋不休, 对南越的回忆, 对美国的吹捧和对现实的熟视无睹, 可以感受到他对过去的耿耿于怀, 他的思维就象永远停留在过去时代的某个恐慌的点上. 但他对越南个别时弊的抨击, 却让我似曾相似. 其实现在的中国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 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我只能叹息了. 或许我又太苛刻了, 中国的发展毕竟是有目共睹的.

感觉很复杂, 有点同情, 有点讨厌, 可我毕竟没有经历过他的过去, 又怎能了解他的苦? 只知道人是无法活在过去的.